抗体药物研发热潮下的冷静思考

2014-11-18 18:38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医药经济报
字体大小
- | +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单抗药物的研发能力基本有所储备,研发靶点紧跟国际研发和市场热点,并颇受资本市场关注。“目前抗体行业很火,但中国主要以仿制为主,且研究靶点较集中。”在李晶看来,国内抗体药物临床研究申请2012年还不足两位数,到了2014年翻了数倍,其中70%的研究都是针对TNFα、HER2、VEGF、EGFR、CD20这5类。

热度不减

现场一位嘉宾表示,目前抗体药有了爆发性发展,原因在于一定阶段的核心技术被突破之后,有了一些好的靶点,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使得抗体药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进步。

“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参与了抗体药研,在所有在研及上市产品中,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有78%,进行I期、II期临床的各占9%,Ⅲ期临床和已上市的也各占2%。用于治疗的抗体主要有5大类型,数量最多的是人源化抗体(约占40%),其次是嵌合抗体(约占20%),还有鼠源抗体、人源噬菌体抗体等。

其中鼠源抗体是一种简单易行、较安全的方案,但人源化抗体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CEO Dave Tapolczay分享了上述信息。

与国内情况相似,目前全球抗体治疗领域的集中度都比较高,数据显示,排名前14的产品占据了约47%的市场。

Dave指出,2012年抗体药物的全球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未来研究最热门的方向是PD-1和PD-L1。同时,单抗药物的治疗范围也在渐渐扩大,包括纤维化病、手足口病、癌症等治疗领域都有相关药物处于研发或临床阶段,有的已上市。

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董事首席技术官黄阳滨则向记者表示,研发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企业纷纷抢仿专利到期、即将到期的单抗品种。据其了解,在国家层面支持下,有超过百家的机构研发生产PD-1、PD-L1的单抗。

仿制OR原创

“我们基本上都在做仿制药,靶点非常集中,和国外很多做原创的公司不一样。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5年后我们的市场有多大?”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陈有海表示忧虑:“以前是3家公司做同一个产品,现在可能是30家公司做同一个产品,这样做是否值得?我们究竟是要选择原创还是仿制?”

对此,现场一位嘉宾提出,如果从技术的着眼点出发,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找到新的技术增长点和升华点。在做抗体研发的今天,那些容易做又容易成药且非常优秀的靶点已经越来越少了。“整个抗体制药领域对靶点的需求已超过新靶点发现的速度。”

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多没有专利保护的靶点可供研究,需要新的技术突破。“比如离子通道,里面有很多优秀的靶点,甚至有很多已被小分子制药运用上了,但还可以进一步找到新的技术突破。”这位嘉宾表示。

对于药研创新,另有专家代表认为,做药是一辈子的事情,能做成一两个药也不容易,找到切入点的机会还有,关键看是否有勇气。当前的抗体研发,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出一点创新已属不易。

“台湾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子文提到自己20多年来都专注于anti-lgE的研究,让在场的嘉宾钦佩不已,但也提出担忧:这么多年的研发时间,企业是否等得到回报?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做抗体药物研发,时间与回报不可预测。“基本上所有的投资人和政府都在关心药物能在什么时间做出来,但这都需要耐心去支持。”

原创药很有吸引力,同时风险也很大。会上有代表分享道,某跨国药企与大学的研究中心合作投资抗体研发项目,将企业承担的研发风险平分,当药物研制成功后,则由企业开发其所有的知识产权。

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不失为一种减轻研发风险的方法,也为不少企业所推崇,但实际还面临很多阻碍。据了解,现在有相当多发表在杂志上的研究结果都不可重复,科研结果从科研机构转化到企业市场操作层面,依然还有很多客观问题存在。

鉴于此,李晶表示,要真正把高校的研究转化为有价值的实践尚需时日。“科研人员要将理论更为清晰地落实到实践中。”

(原标题:大机会时代理性抉择抗体药研)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