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forpharma是一家专注于医药企业、患者组织、医疗健康技术等领域的信息服务机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其产品包括会议会展,行业报告,调研情报等。每年eyeforpharma都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费城等地举办大型行业会议,专门邀请全球行业精英来探讨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前沿动态。
本届eyeforpharma巴塞罗那大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在两天半的日程中,“患者为中心”成为大会最热的话题之一。药企为何积极推崇“患者为中心”?患者为中心的生态圈除了药企之外还包括哪些小伙伴?“患者为中心”能挣钱吗?患者自己对“患者为中心”怎么看?他们对药企领情吗?……这些问题都成为参会者们积极讨论的内容。
回顾历史,“患者为中心”其实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出现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PFCC),其核心思想已经与目前火热的“患者为中心”概念非常接近。在继PFCC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又陆续出现了“Shared Decision Making”,“Patient Safety”,“Patient Centered Care 2.0”,“Patient Engagement”,“Patient Empowerment”等一系列衍生概念,难怪赛诺菲公司的首席患者官Anne Beal博士指出现在的“患者为中心”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老树发新芽(What’s old is new again!)。
老概念重新被炒热,药企是其背后的重要推手。为何药企近些年突然对“患者为中心”情有独钟呢?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关注疾病,推进新药研发等理由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2010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患者保护和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极大地加速了整个医药产业对提升医疗效果,提升患者价值,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等需求的出现。
说到底,还是政策导向所致。在新政引领下,FDA和医疗保险机构也在小心翼翼走钢丝,既要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又要保证费用可负担;既要控制不良反应的风险,又要保证能够为患者带来治疗价值,提升医疗效果,按照效果付费。在这个大背景下,药企顺势而为,让“患者为中心”的概念再度焕发青春。
药企的传统商业模式是“关门赚钱”:研发新药 –> 临床实验 –> 批准上市 –> 生产推广销售 –> 获利之后再继续研发新药……如此循环往复。但在“患者为中心”的环境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药企很难独立为其提供服务,因此药企的新商业模式可能会改为“开门赚钱”,即与各种相关行业的小伙伴共同深度合作,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患者生态圈,为患者带来真正的价值和收益。
会议中讨论到的小伙伴们包括但不限于:
1、政府、协会、高校、患者组织、公益慈善团体
2、其他药厂、设备厂家
3、诊所、医院、医生、护士
4、药房、药师
5、风投机构、创业孵化器
6、CRO组织
7、保险公司、HMO组织
8、患者家庭、患者社区
哇!一大波小伙伴来了。
道理人人都懂,但合作起来真的很难。目前来看,药企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战略发展道路上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全面合作的大门短期还难以打开。与此同时,一些药企希望自己能够把所有价值链上的服务都做了,做慈善、做公益;做门户、做App;做呼叫中心、做患者服务中心;做保险、做临床研究……
但大多数药企其实并不具备这些专业服务能力。Eyeforpharma大会现场的投票调查显示:大多数药企目前还是只关心自己的产品线,只关心自己公司擅长的治疗领域,无法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大多数药企目前更关心诊断和治疗,而不关心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很多药企目前只把“患者为中心”作为市场试水工具,作为促进销售的辅助手段而已。
而患者需要药物支持、设备支持、医生支持、护理支持;需要医疗机构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保险支持;也需要政府、慈善、公益事业的支持……在“患者为中心”的设计思路下,药企再也无法通过之前的传统营销模式单方面为患者提供服务,药企需要和更多的行业小伙伴们共同合作,打造新型患者生态圈,这也是大会参会者的普遍共识。
在这样一个新型生态圈中,企业、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保险、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其实都是大小不同的“中心”,而决不单单是患者一方。因此不少讲者也在会议现场提出:“患者为中心”的概念从字面来看也许并不合适,因为单独强调“患者为中心”则容易忽视其他重要因素,忽视与其他生态圈内的伙伴创建新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患者也是人,只不过是处于疾病状态中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就足够了,而不必强化患者一定是“中心”。
药企是商业机构,依靠研发创新赚取合理的利润。但在“患者为中心”的新型生态圈中药企能赚钱吗?能带来新的利润增长吗?新生态圈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也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在开门合作之后,药企不仅要思考怎么赚钱?更要思考怎样分钱?要怎样设计新的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生态圈中的每个合作方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一套令各方都满意的游戏规则看起来还是非常有挑战的。
药企面对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但也表现的相当坦诚,LEO Pharma全球患者互动中心的负责人Peter Villadsen坦率地说:“别问我商业模式,现在没啥模式,我讨厌商业模式这个词儿”。很多不同公司的讲者也在讲座中反复引用Merck公司前主席George W. Merck在1950年说过的那句老话:“We try never to forget that medicine is for the people. It is not for profits. The profits follow, and if we have remembered that, they never fail to appear.” 但到底开门之后,既符合医学伦理,同时又符合商业增长预期的正当利润到底能follow多少,目前没人知道。
尽管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赚钱,在政策的推动下,药企还是非常积极地推进“患者为中心”的概念,药企也为此做出了许多改变自己的努力,比如对患者服务要坚持安全、透明、合法、合规、可靠、可信……其组织内部也在各种层面积极推进适应“患者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如组织架构、合规准则、思维意识、企业文化……都在进行相应的调整。LEO Pharma的CEO兼总裁Gitte Aabo女士坦言:“要推进患者为中心,老大要身先士卒,高管要以身作则,老大自己不变下面怎么变?从上而下地进行变革,准备好牺牲短期利益来打造创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虽昏昏,但思变之心已昭昭,可以看出药企的决心非常大。半个世纪以来,药企做了很多“患者为中心”的好事儿,包括患者教育,公益慈善赠药,专家义诊活动……但奇怪的是,药企品牌在患者心中还是在逐年持续下降的。面对这样一个生产救命仙丹的企业,为啥患者看上去不那么领情?让我们听听巴塞罗那大会现场的患者代表怎么说?
患者们说:
- 我们心中的圣人是医生,哪怕他的医术没那么高超,而不是药企。
- 我们希望和医生面对面交流,和医生建立长期深度联系,而不是药企。
- 我们用药依从性的提升是靠医生教育实现的,不是靠药企教育。
- 我们希望医生能了解我,帮我提供咨询,提供建议;帮我解释疾病,解释药品,解释病因,解释检查结果;帮我定期随访……
- 我们希望得到医生的理解,得到医生的情感支持,得到医生的安慰和同情……
这些就是患者的真实需求,在整个生态圈中,医生是患者医疗数据的翻译者、分析者、决策者和干预者,特别是现代医疗已经进入了个体化治疗的阶段。因此医生的价值和作用绝对不容小觑。没有医生的深度参与,患者是永远不会满意的,如何能让医生在生态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又不会沦为药品的奴隶,这不仅包括商业的思考,也包括制度的思考。
但遗憾的是,回顾整个eyeforpharma巴塞罗那大会,来自企业的发言者所谈到的更多的话题还是在反复展示药企对患者、对疾病、对生活方式有更深的理解,药企对患者是如何重视和关心等等,反复诉说药企和患者之间的故事,却很少听到药企对“医生”这个重要角色的讨论和思考。
我也在现场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激励医生参与现有的“患者为中心”服务中?二是医生和企业如何合作来共同推进慢病管理与患者教育?其实倒并不是一定要获知答案,只是试图观察药企对“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理解。
得到的回答一是:“我们没法激励医生参与,也不知道怎么做,最多只能告诉患者怎样找到合适的医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联系就好了”;回答二是:“医生和企业合作长期为患者服务会有很多不同形式,这是因为各国环境不同造成的,只能case by case去看,但基本来说很难,因为医生没什么积极性和企业长期合作为患者提供服务”。
看的出来,企业与医生携手的“患者为中心”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共同梳理出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和路线图。
下一步怎么办?大家回去要做什么?
本届大会的CEO专场中,邀请了数家药企的CEO们,他们给出了三条宽泛但值得思考的建议:
1、公司内部建立“患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2、思考并寻找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与患者组织建立广泛联系。
但如果没有医生参与的话,就算联系了所有的患者组织,最后患者可能还是不领情,不买账,没有忠诚度,没有依从性。最终导致提升医疗效果、提升患者价值、降低医疗费用等需求还是无法被有效满足,自然也得不到Payer们的支持,“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也就更加遥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