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拜耳与清华大学续签了战略研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今后三年里双方将继续在共同创建的清华大学-拜耳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BTC)开展联合研发工作。
“与全球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优秀合作伙伴进行战略合作,这是拜耳研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自身研发力量的有力补充,”拜耳医药保健执行委员会成员、全球药物研发(GDD)负责人Andreas Busch博士说。“拜耳将与清华大学延续之前的成功合作,这一决定凸显了拜耳对中国的承诺。”
“与拜耳的合作使我们进一步拓展了药物研发领域的知识,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药物研发水平,”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表示。
清华大学-拜耳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由拜耳医药保健和清华大学于2009年共同创建,2012年双方续签了合作协议,2013年拜耳作物科学加入了合作。在施一公教授的带领下,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和化学系的教授积极参与了联合研发项目,涵盖的研究课题包括从早期研发合作,到获得对疾病机理更为深入的理解,到联合生物结构研究和药物化学项目,以及植物科学和作物整合解决方案。拜耳还赞助了多位讲席教授并颁发了拜耳研究员奖,同时对学生活动和研讨会提供了大力支持。
六年来,双方成功地开展了多个联合研发项目,其中一项在2014年获得了联合专利。在此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今后三年将合作研发范围扩展至化学和疾病生物领域,同时进一步加强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协作。
拜耳医药保健全球药物研发-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胡静珊博士表示:“拜耳与清华大学携手进行的药物研发创新取得了巨大成绩。双方互相学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举办了多次科学论坛和研讨会,与来自德国和美国的拜耳科学家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
关于清华大学-拜耳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BTC)
2009年,拜耳医药保健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了通过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双方共同创建了清华大学-拜耳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BTC)。该中心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由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领导。
关于拜耳医药保健
拜耳集团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其核心竞争力领域包括医药保健、植保和高科技材料。拜耳医药保健是拜耳集团的业务子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勒沃库森,是在世界医药保健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创新型医药公司之一,2014年销售额为200亿欧元。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动物保健、保健消费品、医疗保健和处方药业务。拜耳医药保健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创新产品,以提高全球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1936年,拜耳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生产公司,生产一系列的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阿司匹林止痛药。目前,拜耳医药保健在中国拥有超过七千名员工,总部位于北京,公司全球创新中心之一也设立于此。拜耳医药保健在华主要业务部门包括:处方药、保健消费品、动物保健、以及影像诊断与糖尿病保健。拜耳医药保健在北京、广州、成都及江苏启东设有生产基地。2014年3月,公司宣布投资约1亿欧元用于北京工厂的扩建,使其成为拜耳医药保健全球最大的处方药包装基地。
关于拜耳作物科学
拜耳作物科学是拜耳集团旗下子公司,主营农业相关业务,2014年销售额达到94.94亿欧元,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作物科学公司,业务包括种子、作物保护和非农业害虫治理。公司提供优异产品:高价值种子、基于化学和生物学机理的创新作物保护解决方案和广泛全面的服务,支持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非农业应用领域,拜耳作物科学有完整的产品系列和服务包来防控家庭和园林害虫。公司全球共有员工22,400人,业务遍及120余个国家。
关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始建于1911年。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现已基本形成了理学、工学、文学(含艺术)、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清华大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众多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和学生来校工作、学习,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众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组织的知名人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大学校长、跨国企业总裁等来校访问、演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前瞻性声明
本新闻稿包括拜耳集团或拜耳子集团管理层基于当前设想和预测所作的前瞻性声明。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其它因素均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实际运营结果、财务状况、发展或业绩与上述前瞻性表述中所作出的估计产生重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拜耳官方网站上公开的拜耳各项报告。本公司没有责任更新这些前瞻性声明或使其符合未来发生的事件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