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抗感染药须防糖代谢紊乱

2014-03-21 17:04 作者: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糖代谢紊乱人群逐年增多,糖代谢紊乱包括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临床治疗中,多种常见的药物都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且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药源性糖代谢紊乱不仅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干扰,严重时甚至可危及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药源性糖代谢紊乱,对于引起药源性糖代谢紊乱的药物,更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抗菌药是一类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抗菌药消耗最大的国家,随着抗菌药的广泛使用,滥用抗菌药所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浪费医药资源等日益严峻。近年来,抗菌药使用引发的糖代谢紊乱成为临床诊疗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喹诺酮类须特别重视
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合成抗菌药物之一。此类药物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妨碍DNA回旋酶,造成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起抗菌作用。此类药物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喹诺酮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
 
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有两种临床表现。一是高血糖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意识不清及难以对答。二是低血糖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弱无力,出汗,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及反应迟钝等。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糖代谢紊乱具体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加替沙星
为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于治疗敏感菌所引致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鼻窦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加替沙星引起糖代谢紊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远较其他喹诺酮类药物高。加替沙星引起的血糖异常包括症状性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这些事件通常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但血糖紊乱,特别是高血糖,也见于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患者。该药引起的血糖代谢一过性紊乱(包括血清胰岛素增加和血清葡萄糖减少)通常发生于开始应用该药治疗的3天内,有时出现重度低血糖,少数患者在用药3天后(通常在第4~10天之间)出现高血糖。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紊乱不良反应(尤其是低血糖症)后如不及时停药治疗,后果较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加替沙星诱发糖代谢紊乱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动物实验提示加替沙星可通过阻止胰岛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促进胰岛素释放,降低血糖;也可激发胰岛β细胞的空泡形成,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诱导高血糖。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已于2007年1月发布关于修订加替沙星制剂说明书的通知,“糖尿病患者”被添加到禁忌项中,并将“血糖异常”作为警示语。
 
左氧氟沙星
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国内曾有报道患者静滴左氧氟沙星于第10日时出现低血糖昏迷的病例,分析此药物引起血糖紊乱的机制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细胞中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受阻,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而出现。
 
洛美沙星
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以恶心、头痛、光敏为多见,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1%,也有发生高血糖的病例报道。
 
另外,引起糖代谢紊乱的喹诺酮类药还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
 
针对喹诺酮引发糖代谢的临床表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尽量减少糖代谢紊乱发生。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正确诊断,严格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症,防止滥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询问过敏史及糖尿病史。
 
识别高危用药人群
许多危险因素可增加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这些危险因素包括:18岁以下人群、老年患者(年龄>65岁)、妊娠期妇女、肝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合理选用
对于有糖代谢紊乱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停用喹诺酮类药,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必须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其他糖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指导其在有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时及时处理。
 
其他抗感染药物也须关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抗菌药物,此类药物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国内文献报道,在空腹肌注青霉素的32例患者中,血糖降低者占68%,降低程度约1.1~1.4mmol/L-1。也有患者因泌尿系感染给予头孢曲松后出现低血糖昏迷的病例,分析可能与静注过快、浓度过高及患者精神紧张致使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胰岛素一过性分泌增多而造成低血糖有关。
 
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用量小且毒性相对较低,但异烟肼干扰正常糖代谢,可引起糖尿病并使糖尿病恶化,糖尿病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调整降糖药剂量,避免失控。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目前我国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有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拉米夫定及齐多夫定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表现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有增加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使用该类药时,最好定期监测血糖。
(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徐艳丽;来源:中国医药报)
 

编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