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如何应对五大核心政策?解决之道从 3 方面着手

2016-07-04 18:08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很多行业人士已经习惯了「重磅政策炸开锅-熬一段没事-渐入佳境,重新上路」的模式,在内忧(经济下行、融资更难)外患(政令密集、疲于应付)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怎么办?

五政一常态

当前,行业面临的五大核心政策有:

1. 一致性评价。主要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据说一致性评价的基本费用达到单品 500 万元,无法自行提供比对的生产企业将被淘汰,用行政方式实现产业优胜劣汰。

2.「营改增」。本意是「你没有增值(赚钱)就不收税或者少收税」,但是在「营改增」之前,却变相提高了行业税幅。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可以报销抵扣的项目。

3.「两票制」对于压缩流通环节,减少层层加价,从而降低药价,会有一定效果,但还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前段时间,广东一家运营良好、口碑不错的「商业连锁一体化」企业突然死亡,压缩流通、降低药价是对的,但仅仅如此是达不到目的的。

4. 质量可追溯体系。这确实是一个从理论到操作都行得通的策略,但是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口中,实现一对一的追溯,毫无疑问会增加运营成本,这个成本从哪里分摊?值得关注。

5. 医院零差价。70% 甚至更高比率的销售都在医院完成,最好的医疗资源几乎都在二甲及以上医院,国家铁了心要解决「以药补医」滋生的各类腐败和问题,但是对医院从业者,既无价值观教育,又无强有力的制度监督,仅仅一个「零差价」,根本斩不断产品提供者和医院决策者之间的利益联络。于是,医患之间原本「施与救」的一致关系变成了对立和博弈。

此外,各子行业内部还有种种政令,如分级诊疗、「三保合一」、面目不一的集采、按病种收费、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等。

「一常态」指飞检成为常态。密集的政令合在一起,就对行业产生了不可预知的震荡,从药厂到商业,从商业到终端,再从终端到消费者,当行业的主体企业,都无法全景掌控动向时,必然会有各种流言和情绪弥漫,怎么办?于是,飞检这个杀手锏出现了。飞检针对全行业,不是整改,就是吊销营业执照、取缔证书。据说,药店飞检 7 月才真正全面开始。

重塑运营模式

国家和政策层面的事情非我辈事宜,面对如此环境,药企怎么办?笔者坚持系统性、全面性和实效性原则,从 3 个方面给出解决之道:

第一,升级企业战略,重塑运营模式。

投机分子或跨界捞金的企业趁早寻找退路,坚定选择医药行业的企业,就要设立企业战略和运营模式。升级企业战略主要有两点:

一是拉长战略实现的时间,本来计划 3 年实现的战略,可能要 4-5 年才能实现,为战略实现争取空间,所谓「时间换空间」。二是基于现实情况和可预测的未来,重新梳理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按照政令执行,不能「等靠要」,及早解决,确保竞争优势。

第二,打造高效团队,强化成本管理。

从药厂到医药公司需要一拨人,从商业公司到终端需要一拨人,前者姑且称为商务团队,后者称为分销团队。商务团队重在与商业之间的周旋和管控,分销团队重在终端辅助开发,基于此来设定销售组织。

同时注意成本问题。正如刘强东所言:「关键不是看你赚得有多少,而是你的成本有多低。」强化成本管理,不仅为了多赚,还是今后企业运营的常态,是一种竞争优势,从采购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到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约不是用「扣」来实现,而是基于效益使用成本。

第三,聚焦大单品,提升市场效能。

我们的市场足够大,但很多省市并未循序渐进地进行长线开发,过一年说一年,没有实现市场效能的最大化。其实,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的时候,可以分成 3 年、5 年、10 年,慢慢消化,逐步导入。

此处指的大单品不一定是企业利润最高的产品,而是最有特点的产品,或最有优势的产品,按照政令要求的游戏规则,集中有限的企业资源,精准释放,逐步释放,直至实现产品和市场预期。

按照市场分类、市场目标、市场节奏的规划,逐步与产品结合,甚至无法「一品跨全国」的时候,可以曲线救国「一区一品」,把合适的品种放在合适的市场,再逐步寻找机会做大、做强。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张伽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