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如何处理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及监测病情

2016-07-12 07: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建华
字体大小
- | +

据流行病学调查,普通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为 20%~40%,而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者约占 60%。为此,丁香园内分泌频道特约专家就「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进行系列文章(干预措施、用药细则、副作用须知、注意事项)讨论。

调脂药物主要分为五大类,即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胆汁酸螯合剂,其中他汀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肝损害和肌炎。

他汀类药物导致肝酶升高怎么办?

肝功能异常是他汀类药物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头 3 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肝功能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及早发现、及时减量和停药是防治他汀类药物肝损害的关键。

在多数情况下,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若不超过正常上限的 3 倍,多不需要停药,可减少用药剂量或换用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同时密切监察肝功能,若转氨酶无进一步升高,降脂药物可以继续服用。如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 3 倍,应停药并加用保肝药物治疗;转氨酶正常后,可选用其它种类的他汀。

他汀类药物导致肌酶升高怎么办?

他汀类药物引起肌损害的发生率是 1.5%~3%,依据症状轻重分别表现为: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 10 倍),常有尿色变深(棕色)及肌红蛋白尿,并出现血肌酐升高,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老年人的肌无力、肌痛等症状常难以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疾病鉴别,需要根据肌酶的变化确定诊断。部分患者有轻至中度的肌酶升高,虽无肌肉症状,也不能排除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肌酶升高,如创伤、剧烈运动、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感染、原发性肌病等等。

服用他汀后出现肌肉疼痛、肌无力或发现肌酶异常时,患者必须及时就诊,积极寻找有无诱发肌酶升高的原因,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用药。通常,肌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 5 倍,应立即停药。升高小于正常上限的 5 倍,将他汀类药物减量或换用其它种类他汀,同时密切监测肌酸激酶、肾功能和尿常规变化。

肌病多发生在使用大剂量他汀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环孢霉素以及某些抗真菌药物合用。

调脂治疗期间如何监测病情?

首先,在开始用药前,应先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作为对照基线。

(1)血脂监测:在开始服药治疗 4~6 周检测一次;其后每 2~3 个月检查一次;若降至并保持在理想水平,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若治疗 3~6 个月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 4~8 周后复查。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

(2)肝功监测: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 1~3 个月,而且与用药剂量有关。因此,在开始治疗的头 1~2 周后应查一次肝功,如若正常,在 2~3 个月以后再次复查,如果还是正常,此后可每隔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肝功。当然,增加他汀类药物用量后,要及时复查肝功。

(3)肌酶监测: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相对少见,至于严重的横纹肌溶解就更罕见了。通常是在开始用药 1~2 周后查一次肌酸激酶(CK),一般不需要常规定期检查。用药期间如有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疼痛、尿色改变,需及时检查肌酸肌酶。

本文作者:王建华,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编辑: 张开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