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药物治疗新靶点:外源性激肽释放酶

2016-09-02 08: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圣艮山
字体大小
- | +

糖尿病肾病(DN)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衰竭(ESRD)最主要的病因,是公认的世界性卫生难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不少临床研究证明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 DN 独立于降压之外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以及缓激肽的降解,这表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参与了 DN 发病,可能是 DN 新的治疗靶点。

KKS 是广泛存在于组织和血液中的血管活性调节系统,参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组织中的激肽释放酶是一个丝氨酸蛋白酶,可以将激肽原转换成激肽缓激肽和胰激肽(人)或胰激肽样氨基酸(啮齿类动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缓激肽和受体 B1R 或 B2R 结合后会刺激一氧化氮产物(NO)和前列腺素的产生,这两者对糖尿病肾病有益。许多研究也已证明了激肽释放酶对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但具体通过何种机制尚不清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朝云教授课题组在不同的糖尿病模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6 年 8 月的 Kidney international 杂志上。

研究使用了自发性肥胖的 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 小鼠)和经典的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链脲佐菌素造模),来研究外源性的胰激肽释放酶(PKK)是否能防治 DN,同时探索内在的机制。

结果显示:外源性的胰激肽释放酶对体重、血糖和血压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却显著减少了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情况,同时 PPK 的治疗不仅减少了小鼠 DN 的发生,而且对已经出现蛋白尿的 DN 小鼠同样有治疗作用。病理分析显示 PPK 减轻了糖尿病小鼠肾小球基底膜的变薄和足细胞、内皮细胞的损伤。与糖尿病对照小鼠相比,经 PPK 处理的小鼠的肾脏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程度明显减轻,同时激肽原、组织激肽释放酶、激活缓激肽受体 B1R 和 B2R 明显增多。

该研究证实外源性的 PPK 可以预防并治疗 DN,机制可能是激活了 KKS,外源性的 PPK 有望成为将来研发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新靶点。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