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优秀的降糖武器,胰岛素泵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已逐渐普及。在很多医院,胰岛素泵治疗的操作,一般是护士完成,包括泵的安装、胰岛素的输注及护理等,医生一般负责设定胰岛素剂量即可,极少参与胰岛素泵的操作。这种做法极易导致「理论脱离实践」,误判病情。
刚进入临床时,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收治 2 型糖尿病患者,病史 6 年,近 1 年血糖控制极差,餐前餐后血糖一般在 12~1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13.9%,入院后在规律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入院前两天,患者血糖得到控制,到了第三天,患者总体血糖升高明显,经多次加量胰岛素,血糖仍居高不下,而饮食、运动治疗并无变化。经上级医师提醒,我赶紧查看患者胰岛素泵的注射部位,在其腹部居然有个直径约 1 cm 的皮下硬结,这可引起胰岛素吸收不良,原来引起高血糖的「真凶」就是这个硬结!
拔出导管,更换胰岛素泵注射部位后,患者的血糖很快达标。由此可见,胰岛素泵治疗时,掌握胰岛素泵的使用技巧,不能仅仅掌握胰岛素剂量设定、调整,还要熟知胰岛素泵系统的日常操作和护理,如出现意外高血糖,别忘了查看胰岛素泵系统及其埋设部位,从而不让「真凶」漏网。这些「真凶」可能是:
胰岛素泵本身
1. 电池电力不足或电池失效。
2. 胰岛素泵关机后未开机或停机状态未恢复,报警未解除。
3. 泵本身故障。
输注管路
1. 更新输液管时未排气,导致无胰岛素输注。
2. 输液管裂缝或连接松动,导致胰岛素溢漏。
3. 输注管路使用时间过长,超过 3 天。
4. 胰岛素形成结晶堵塞输液管。
储药器
1. 储药器内胰岛素已用完。
2. 气泡阻塞储药器出口。
3. 储药器前端破裂,胰岛素漏出,未能经输入导管进入患者体内。
输液管前端
1. 输液管前端皮下胰岛素输注装置脱出,胰岛素未输入患者体内。
2. 输液管前端与输液管连接处松动或破裂造成胰岛素漏出。
埋置部位
1. 埋置部位感染、出现硬结、形成瘢痕、处在腰带位置或腰带摩擦处,胰岛素未能被有效吸收。
2. 埋置在患者皮下脂肪过少的部位,也会影响胰岛素泵疗效。
在临床中,医生如何未雨绸缪,防范这些真凶捣乱呢?
首先,每天查房时,定期检查储药器内胰岛素剩余量,当储药器内胰岛素用完后应更换新的储药器与新的输液管,每天还要至少检查管道系统 1 次。
其次,输液管根据使用说明书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通常为 3 天,探头的使用寿命也是 3 天,每使用 3 天就要注意更换。
第三,每日检查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是否有改变,如红肿、皮下脂肪萎缩、硬结,尤其是平时已经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皮肤改变对于胰岛素吸收的影响较大,必须引起重视。
第四,胰岛素泵的埋置部位应经常轮换,建议 3~5 天轮换 1 次。
这些简单的细节,是决定胰岛素泵在降糖治疗中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