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8 月启动的药品审评改革已经初现成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许嘉齐 18 日对外披露,截至 2016 年 9 月底,已完成审评任务 8868 件,是 2015 年同期的 2 倍。积压的注册申请已由 2015 年高峰时的近 22000 件降至现在的 11500 件。这项改革看似最受医药行业关注,实际与民生息息相关。我国药品审批已经进入「快审时代」。
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药品审批进入了「快审时代」的好处是巨大的。他们说,药品审评改革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在更短时间内用上安全而有效的「新药」了。这些「新药」就可以因为时间的缩短而造福更多患者。
理论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的道理。「新药」研发出来了,可是如果只是待字闺中,而只是处在审批的过程中,那又如何造福患者?加快了审批的速度之后,「新药」就能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这样不就能让患者及时用上「新药」了吗?用上了「新药」不就对患者有好处了吗?
其实,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对于「新药」审批的速度,很多研发单位,很多医药企业,一直以来都是颇有怨言的。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来自医药研发部门的代表和委员,就进行了集中问题反映。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代表反映的问题是这样的:现在「新药」审批太缓慢了,要进行科研论证,要进行监管验证,要进行临床试验,要进行最终结论,这一圈下来,让「新药」不能及时进入市场,不能及时转化成效益,打击了科研部门积极性。
这话有没有道理?似乎是有道理的。可是,我想说的是,对于一种「新药」来说,在不能确保其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上述所有环节的监管不对吗?患者当然想及时用上「新药」,但是,患者更想用上的是安全性能得到保障的「新药」。如果「新药」不能确保治疗效果,不能确保过程安全,那「新药」或许就会成为安全的隐患了。
对「新药」的严格管理,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因为,任何患者都不是科研试验的小白鼠。安全有效才是「新药」进入市场的基础,不能因为研发单位想快速实现利益,而心太软。当然,我国「新药」审批的速度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有的「新药」七八年的时间都没有审核下来,这里面就可能有行政「不作为」的问题了。
但是,「新药」审批的环节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对研发单位的诉求给予回应,做到能加快速度的就加快速度。
鉴于医药安全的要求,我们就需要理智地面对「新药审批慢」的现象,一方面尽可能加快审批速度,以造福患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把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为了加快速度而加快速度。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药品快审时代」切莫只图缩短时间的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