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2015 年全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 3000 亿元以上。在庞大的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进口的洋医疗器械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出现了「洋垄断」现象。
比如,在 CT 类、磁共振 MRI 类、核医学类以及血管造影机 DSA 类等大型高精尖诊断器械市场,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长期被「GPS」(即美国通用电气、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三家外资企业所垄断。
国内公立医院普遍热衷高价购买「洋枪洋炮」,从表面上看,主要是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引发了对智能化、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需求的增长,而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国产医疗器械确实与进口器械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部分医院和大众对国产医疗器械的不信任。
然而,不得不防的是,医疗器械「洋垄断」的背后,存在着不透明的利益链。一般来说,公立医院采购进口的洋医疗器械,会从中拿到不小比例的回扣,近年来,各地有不少医院主管者就因拿回扣而落马。换句话说,用公共财政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医疗器械,可以让部分人的私人腰包鼓起来,价格越贵,回扣越多。
同时,进口医疗器械的检查等收费标准,比国产器械要高,这中间的价格差,实质上就是医院的利润空间。可以说,这种高回扣、高利润,直接诱导医院及其主管者更愿意采购「洋器械」。
但公立医院迷信「洋枪洋炮」,直接增加了公共财政用于购置、维修医疗器械的费用,加重了政府财政包袱。而且,最终为进口医疗器械买单的是广大患者,增加了患者的看病费用和就医成本,加剧了群众的「看病贵」。另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使得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面临风险。
由此可见,医疗器械市场「洋垄断」格局亟需打破。一方面,要以政策为引导,推动医疗器械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必须斩断医院购买进口医疗器械背后的利益链,铲除背后的腐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