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尼”类品种是否已经过剩

2014-05-12 14:05 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根据CPM数据库,2009~2013年,共有14家国内制药企业递交了替尼类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1类新药临床申请,涉及23个品种。此外,还有5家国内制药企业递交了替尼类药物的3类新药临床申请,涉及4个品种。替尼类已成为我国1类抗肿瘤新药研发品种的重要构成,那么替尼类品种是否存在研发过剩?

2001年伊马替尼的上市拉开了替尼类在抗肿瘤舞台上的序幕,目前全球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超过20个,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抗肿瘤。这些用于抗肿瘤的替尼类药物所针对的肿瘤类型不一,主要包括白血病、肺癌、黑色素瘤、肾癌。即便是同样适用于白血病的替尼类药物之间也存在疾病亚型、患者类型以及临床用药方案的不同,因此,尽管同样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自伊马替尼上市以来,其获批适应证已增加至10个,这更加证实同类药物间所存在的临床应用差异,简单的对一类适应证、临床应用方案不同的药物判断是否过剩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更不用说肿瘤的复杂性所导致的个性化治疗,以及临床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

处于研发晚期的替尼类药物有10余个,而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替尼类药物有30余个,针对适应证主要为肿瘤和风湿性关节炎。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在临床上已经得到验证,因此,研发的成功率相对更有把握。从目前的研发现状不难推测,会有源源不断的替尼类药物用于临床。

处于研发晚期的主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