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降肌酐神药的面纱:羟苯磺酸钙

2016-05-12 08: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xiaospring
字体大小
- | +

我们知道血肌酐是目前评估肾功能最常用的一个指标,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血肌酐会慢慢升高,并最终需要透析维持生命,这也是大多数肾脏病的结局。因此血肌酐的升降牵动医患双方的神经,对于患者而言,如果有一种药,能够把升高的肌酐降下来,善莫大焉。但作为肾科医生,我却知道,这个目标很难实现,至少目前没有哪个药敢这么自夸。

可确实有人用药把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了,幅度还挺大,甚至能降低一半。于是,围绕着这个「神奇」的降肌酐药,「课题、项目、奖项」随之而来,可能会诞生一批「名医、名院、名方」。讲到这儿,明白的朋友已经知道说的是什么药了,这就是——羟苯磺酸钙。

关于「羟苯磺酸钙可以降低血肌酐」这事,其实已经是一个很老的话题,老到 30 多年前就已经有报道。前几年在丁香园论坛肾内版也开了专帖说明这个问题,但是近来还是发现有人以这个做「噱头」误导患者。

羟苯磺酸钙为一种血管保护剂,其主要作用于几个方面:

1. 降低血液及血浆粘稠度,降低血小板高聚集性,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2. 调节微血管壁来改善通透性和阻力;

3. 提高红细胞柔韧性;

4. 间接增加淋巴的引流而减轻水肿;

5. 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前列腺素)对微血管的高通透作用,改善基底膜胶原的生物合成。

从这些作用机制出发,羟苯磺酸钙临床上主要用于微血管病变以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比如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静脉曲张等等。如果是上述原因引起的肾脏病变,比如同样属于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肾病,也是可以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的。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种治疗是不会引起血肌酐大幅下降的,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别有隐情。

羟苯磺酸钙之所以能够降低血肌酐和目前血肌酐的测量方法有关。早期的血肌酐是使用化学方法测定的,主要是苦味酸法,但是干扰因素较多,后来逐渐开发出特异性更高的酶学方法,这也是目前主流医院采用的检测方法。肌酐测定的酶学方法主要有 3 种:肌酐氨基水解酶法、肌氨酸氧化酶法、肌酐亚氨基氧化酶法,其中肌氨酸氧化酶法是最常用的。

肌氨酸氧化酶法测肌酐主要是利用血清中的肌酐在肌酐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肌酸,再在肌酸酶的催化下,肌酸继续水解产生肌氨酸和尿素,肌氨酸在肌氨酸氧化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甘氨酸、甲醛和 H2O2,最后偶联 Trinder 反应,用比色法测定得出结果。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还得继续介绍一下 Trinder 反应的原理。上述产生的 H2O2 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氧,将无色的还原型 4-氨基替比林与酚,偶联氧化缩合成红色的醌类化合物,其色泽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血肌酐浓度成正比。这其中的「酚」我们一般称为「生色剂」或「色原物」,最早使用的是苯酚,后来开发出更多的产品,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比如 3,5-二氯-2-羟基苯磺酸等。

经过上述讲解,我们了解到如果整个过程排除其他干扰,那么最后生成物的颜色深浅和血肌酐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颜色越深说明血肌酐越高。而如果这个过程中某些物质因为其他原因被消耗掉,那么最终的颜色会比实际颜色浅,导致血肌酐比实际值低。

很不幸的是,羟苯磺酸钙就在其中扮演着「第三者」的角色,它「插足」 H2O2 和过氧化物酶的结合,消耗掉一部分 H2O2,使得实际和过氧化物酶「在一起」的 H2O2 减少,导致色素形成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羟苯磺酸钙之所以会这样「横刀夺爱」,和它自身具有还原性是密切相关的。由此类推,我们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其他还原性物质,比如维生素 C、谷胱甘肽、胆红素等,也会造成类似的血肌酐「被低估」现象。啰嗦一句的是,如果在检测试剂中加入亚铁氰化钾(或者亚硝基铁氰化钾)以及抗坏血酸氧化酶可以分别消除胆红素和维生素 C 的干扰作用。

说到这里,您应该对羟苯磺酸钙为什么能降低血肌酐有了一个了解了吧?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肾功能好转,而只是干扰了检测方法的结果。

最后,还是要为羟苯磺酸钙正一下名,虽说这个药没有那么夸张的降低血肌酐作用,但是作为一个老牌的改善微循环药物,其仍可用于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许多肾脏疾病,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这个药。也要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认识到规范化治疗才是保证肾功能「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对疾病应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和态度。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