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植根本土发展,以创新与承诺,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发现」转型

2019-05-28 11: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2009 年,拜耳在北京的处方药全球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拜耳植根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过去,北京研发中心不仅成长为拜耳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拜耳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发现」的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正值北京研发中心成立十周年,拜耳处方药全球执行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 Joerg Moeller 博士于 5 月下旬特地到访中国。借此契机,丁香园 Forward(ID:DXYForward)记者与 Moeller 博士、北京研发中心总负责人张华女士及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 Tom Kinzel 博士,就拜耳在全球与中国药物研发工作的创新策略、重点工作以及药物研发的未来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拜耳处方药全球研究与开发负责人Joerg Moeller博士在拜耳北京研发中心十周年庆典上致辞.JPG

拜耳处方药全球研究与开发负责人 Joerg Moeller 博士在拜耳北京研发中心十周年庆典上致辞

关注中国需求,践行长期承诺

拜耳与中国结缘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 1882 年,拜耳就已进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拜耳也逐步加大了在这里的投入。这其中,将创新药物与治疗方案带给广大中国患者便是拜耳对中国的一项长期承诺。

Moeller 博士告诉丁香园 Forward,早在在十多年前,拜耳就决定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在北京设立处方药的全球研发中心。在 2009 年成立之初,北京研发中心只有 50 名员工,经过十年发展,如今已经拥有约 260 名员工。

拜耳处方药全球研究与开发负责人Joerg Moeller博士5月22日接受中国媒体访问.jpg

拜耳处方药全球研究与开发负责人 Joerg Moeller 博士接受中国媒体访问

据了解,自 2009 年起,北京研发中心共开展了 69 项临床试验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有 33 项。这十年间,共有超过 15000 名中国患者参与到了这些临床研究,覆盖超过 1100 个临床试验中心,逾 4000 名研究员加入其中。这些工作为加速创新药物引入中国,造福更多本地患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Moeller 博士表示,患者需求一直是拜耳药物研发工作所考量的首要因素。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最为关注的重点领域,占其研发总投入的 80%。此外,妇科学、眼科和血液疾病也是拜耳关注的重点。在这些领域,中国存在着极大的未满足需求,并造成了较大的卫生负担。因此,在过去的几年,拜耳已向中国市场持续引入多款创新治疗药物,包括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瑞戈非尼,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眼科药物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以及用于血友病治疗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

据了解,拜耳计划未来四年内还将为中国患者引入五款创新药物,其中包括: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第三代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Finerenone;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药物 Copanlisib;具有高度创新突破性的 Larotrectinib,用于治疗存在 NTRK 基因融合的多种类型肿瘤;针对前列腺癌的放射性治疗药物 Xofigo;以及用于治疗血友病的抗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 (anti-TFPI)。

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加速引入创新药物、改善药物可及性与质量等方面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努力。这极大缩短了新药审批时间,让中国患者能够更快地从创新药物中获益。张华女士提到,得益于这些有利政策,拜耳在过去两年里有 13  款新药和新适应症在中国获得批准,其中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获批上市的。尤其是中国从 2018 年开始执行临床试验申请默许制,令拜耳和其他医药企业都获益匪浅。中国可以在更早期的阶段就参与到全球药物研发项目中,利用全球同步研发,帮助创新药物实现在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同步上市。

此外,她还特别谈到,中国加入 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也是对加速医药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不仅有利于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药物研发,更重要的是统一的标准也可以帮助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其他国家递交药物注册申请。

强化外部合作,着眼前沿布局

2018 年,在 Joerg Moeller 博士的领导下,拜耳处方药事业部的研究和开发职能进行了整合,并建立了新的领导团队统一管理处方药研发工作。在新药研发领域,拜耳每年投入约 30 亿欧元。Moeller 坦陈,这虽然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但相较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的总体研发投入,占比不过 1%。这意味着,随着对于疾病机理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合作对于我们取得未来成功至关重要。

事实上,此次拜耳研发部门整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强化与包括研究机构,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大型医药企业等外部伙伴的广泛合作。在中国,利用北京研发中心的地利和先机,拜耳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多家知名本土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Tom Kinzel 博士介绍说,这类合作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大学现有的疾病模型,获得对疾病机理更为深入的理解;另外一种是探索新的技术,并研究如何应用到药物发现工作中。譬如,拜耳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清华大学拥有世界先进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中心,此项新技术用于研究分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这也是拜耳与清华大学合作项目的重点领域。我们通过合作不断研究学习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将其应用在公司的研发项目中。

他透露,就在前不久,拜耳与中国和其瑞医药公司共同签署了一款抗体的许可协议。该抗体最初是由拜耳内部所开发,用于多种不同的适应症。拜耳希望通过外部合作探索进一步拓展其适用范围。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大学研究者研发的疾病模型所展现出该抗体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与和其瑞公司达成了相关许可协议,希望他们能够以此开发出创新药物。这也是拜耳与中国初创生物医药企业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拜耳与和其瑞医药公司签署许可协议.JPG

拜耳与和其瑞医药公司签署许可协议

当下,在药物研发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新方法和新技术。Moeller 博士表示,通过前瞻布局及外部合作,可以帮助拜耳迅速切入到这些领域。为此在数年前,拜耳在公司处方药研发部门之外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团队,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专注于研究这些新兴技术。

例如,拜耳与 CRISPR Therapeutics 成立的合资公司 Casebia 重点研究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而另一家合资公司 BlueRock Therapeutics 则专注于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技术。此外,拜耳也直接参与基因疗法的研究,其中与 Ultragenyx 合作研发的一种用于治疗 A 型血友病的疗法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谈及近期在业内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Moeller 博士肯定了这类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并向丁香园 Forward 介绍说,拜耳已将其应用在药物研发工作的众多方面,不仅如此更贯穿使用于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公司整个价值链。例如,拜耳位于意大利加巴纳特的工厂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生产,入选了 2018 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九家「灯塔工厂」之列。

当前,中国正快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发现」转型。Moeller 博士强调,拜耳希望能够投身其中,不仅从创新技术发展中获益,更要为中国的创新发展与能力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展望未来时他谈到:「我非常期待在下一个十年,拜耳能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更具价值的创新疗法,同时也能与我们的合作伙伴继续携手,实现共同发展」。

图片来源:现场摄制

编辑: 方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